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发稿时间:2023-07-27 08:44:24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辛国斌
党的二十大作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工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大力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一、现代化的工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骨干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是立国之本,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作为主要物质生产部门,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3%,近10年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4%,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我国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能有效应对大风大浪、赢得战略主动,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工业起到了骨干支撑作用。
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工业是科技创新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的领域,其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产业体系创新水平。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先进技术、原料、装备和生产模式,对农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创新发展也形成强大带动效应。工业是能源资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占比三分之二左右,是实现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
工业是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基石。工业兴衰是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提供重大契机,也有一些国家,由于放松了对工业发展的坚持,陷入经济增长缓慢、收入提升停滞的“中等收入陷阱”。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很多新产业新赛道,使产业体系发生系统性重构,谁能占得先机,谁就能乘势而上,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加快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二、我国正处于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期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大国博弈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明显加大。同时,我国工业总体上大而不强,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高,产业基础和重点产业链脆弱问题突出,一些高端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过高,工业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面临挑战。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历史机遇,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释放巨大发展动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内需潜力提供广阔空间,全社会重视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氛围加速形成,特别是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建成制造强国,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任务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制造强国目标,统筹推进稳增长、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育集群、优企业,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制定实施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发挥工业大省、重点市顶梁柱作用和重点区域示范带动作用,着力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积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促进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研究制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指导意见,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系统推进5G、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升高铁、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全产业链优势。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人形机器人、元宇宙、6G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强化上下游协同攻关,发挥中试验证平台作用,化点成珠、串珠成链,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基础产品和重大标志性装备。
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
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制造业质量卓越行动,加强先进质量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强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
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产业集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打造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工作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完善先进制造业集群行业和区域布局,大力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努力营造发展制造业的良好生态。强化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政策导向,引导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流动。深化产融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和更多高技能人才,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