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课题成果发布

文章

银温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厦门实践”

发稿时间:2023-12-25 20:03:38  

  【编者按】:12月21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厦门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改革(2023)年会暨地方全面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层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银温泉代表“地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厦门实践”》课题研究中期成果发布内容。

图片

  受厦门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组建了专题课题组,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厦门实践”》课题研究。课题组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为组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潘治宏为执行副组长,经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形成初步课题成果,我代表课题组现予以发布。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中国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下“育新机、开新局”的重要战略部署。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厦门市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主动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国家战略,巩固提升外循环层级,努力增强内循环动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厦门对接联通、相互促进,吸引资源要素在厦门汇聚整合、高效配置,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探索了厦门路径,做出了厦门贡献。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厦门为什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首先,这是厦门经济特区进入新时代的重大使命。2021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赋予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使命。厦门只有主动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国家战略,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其次,这是厦门经济特区迈上新征程的重大机遇。改革开放是厦门这座城市的独特基因。纵观厦门发展,可以说厦门的现代化历史就是对外开放史。改革开放45年来,厦门客观上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和人口城镇化两大机遇,从对外开放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厦门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才能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起点上加快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第三,这是厦门经济特区应对新挑战的重大选择。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厦门作为外向型城市,首先受到冲击。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才能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厦门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首先,厦门具有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厦门是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在全国率先引进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个利用外资修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率先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获批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已发展为全球双向投资促进盛会。第二,港口航运的基础优势。厦门以港立市,城因港兴,拥有优质高效海港,有万吨级以上泊位79个,海港航线171条。厦门国际邮轮中心码头是全国首批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全国四大邮轮母港之一,2022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43万标箱,位居全球第14位。第三,供应链的产业优势。厦门是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全市供应链企业达1.9万家,2022年实现业务总额3.8万亿元。世界500强企业4大国内供应链核心集团中,厦门建发、国贸、象屿占据3席,分别位列第69位、95位、142位。第四,要素汇聚的生态优势。厦门拥有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区、21世纪海丝核心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金砖创新基地、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改革开放平台,海丝中央法务区积聚和培育了高端法律产业,金砖创新基地成为金砖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三方面,厦门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厦门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主要有六条重要路径。一是推动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和可靠性。服务和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主动布局武汉、成都等国内重点交通枢纽城市及广大中西部地区,发挥金融、法务、仓储运输、信息服务、会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承接国内外高能级展会、加强区域间战略衔接,着力构建一张以厦门为枢纽、辐射全国的供应链网络。凸显休闲时尚、文化创意、音乐影视等厦门特色元素,整合数字化等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模式、社交网络等新媒介,推动消费国际化、场景化、体验化转型,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对照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谋划一批“陆、海、空、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和“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项目,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与房地产风险。

  二是加快将城市发展动能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上来。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建立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加快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集群化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效益成果孵化转化载体,引育高层次创新团队,打造厦门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集聚地、未来产业培育地。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制度供给,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探索建立“3个1/3”机制,即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1/3归投资者、发明人占1/3、转化人占1/3,吸引全国的科研成果来厦进行转化。着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升级“群鹭兴厦”人才工程,推进国际化引才育才,打造海峡两岸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地。

  三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围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提升关键软硬件产品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打造“芯-屏-端-软-智-网”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前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完善新能源产业生态。前瞻发展宽禁带半导体、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加速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壮大商贸物流、特色金融、会计法律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高端旅游、医疗养老、文化体育,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生态,持续优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加强产业链及工业品供需双方的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着力引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和强链、补链、延链的配套项目,提高产业的本地配套协同度,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四是提高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加快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培育高能平台。以入选国家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现代流通网络,提高重要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效率。系统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强化底层优势。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强化集装箱国际干线港主导功能。完善港口物流设施,加快形成高效便捷、客货分离的集疏运网络。做大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争取更多的集装箱、货物来厦中转。全力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塑造竞争优势。加快推进翔安机场建设,强化东南亚传统航线优势,畅通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欧洲国际中转走廊,打造旅客往返东南亚的重要区域性枢纽。创新发展多式联运体系,补齐发展短板。疏通海铁通道,培育多式联运市场主体,鼓励公转铁、公转水,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构建海陆空联运、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物流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厦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比较优势。创新两岸港航合作体制机制,构建更加便捷的两岸往来海上通道。

  五是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构建“岛湾一体”的空间发展格局。加快补齐城乡治理短板。大力推进城中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社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高质量农业,建设高颜值农村,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周边区域协作。跨出厦门,大力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建设和闽西南协同发展。跨出区域,深入实施“东通西拓、南联北延”空间发展策略,积极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加强数字、文旅、物流等产业链和供应链融合。跨出海峡,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六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综改为引领,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综合改革试点,用好“实施方案+授权清单”这个全新改革方式,狠抓205项综改任务落地见效。滚动谋划一批战略战役性改革,加快实施一批创新性引领性改革,以五年的率先突破为整个现代化进程赢得领先优势。巩固提升外循环层级,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加快“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推动自贸区扩容提质,提升对外开放重大平台能级。推动双循环在厦门对接联通、相互促进。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全国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买全球、卖全球”集聚地。吸引资源要素在厦门汇聚整合、高效配置。以市场化为导向,依托产业链,加快构建价值链、生态链,不断增强厦门对国际化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

  第四个方面,厦门构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到2027年,厦门节点城市的地位显著提升。产业体系不断优化,4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达3万亿元,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突破8000亿元,6个未来产业生态初显成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4500家。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研发投入强度达3.7%,人才总量超过170万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3件。消费能级不断提升,加快建成具有厦门特色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厦门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400万标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000万人次,枢纽地位作用进一步彰显,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服务和推动经济循环的动力更加充沛,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到2035年,厦门努力成为全球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枢纽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成,建成区域创新中心。厦门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0万标箱,进入全球前十强行列,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600万人次,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在厦门汇聚整合、高效配置,区域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和城市全球链接能力全面提升,建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全球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枢纽平台,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厦门贡献。

  我的发布就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