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絮语

文章

调查研究要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

发稿时间:2024-04-02 10:02:3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冒小飞

  解剖式调研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调查研究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多到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和部门去,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体察实情、解剖麻雀,既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又善于综合各方面情况,在总体思路和全局工作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这为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解剖式调研、通过调研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从“管住当前事”向“管住长远事”拓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搞好解剖式调研,首先要选准需要解剖的问题。各级党员干部应当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很多,要抓住主要矛盾,聚焦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中梗阻”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进行调研,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调研的切口不宜太大,应从客观的、具体的小问题入手,尽量解剖小“麻雀”,避免解剖身形巨大的“老鹰”。还应当考虑这只“麻雀”在一群“麻雀”中有没有代表性,能不能清晰地反映出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它得出的调研结论是否具备可推广性。只有选准了案例,才能找到同类问题的共同规律。1930年,毛泽东选取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寻乌县开展调研,摸清了三省的普遍情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有条件,可以结合工作实际,分类别、多层次找“麻雀”。比如,1961年,陈云在上海青浦县的小蒸人民公社蹲点半个月后,又到与青浦情况相仿的浙江嘉兴、江苏苏州调研,还找了与青浦土地、人口、气候条件不同的浙江萧山、江苏无锡进行调查和比较,验证调研结论。党员干部应当具备这种分层分类剖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典型案例代表性和覆盖性的统一。

  解剖问题的过程就如同一台解剖手术,必须细致、严谨、精准,最终从个别中找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解剖手术”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对点上工作的科学概括,进而影响对面上工作的正确认识。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端正态度、“实”字当头,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敢于钻“矛盾窝”了解实情,善于听取调研中的“七嘴八舌”,全方位了解真实情况。调查研究的重头戏在研究,如果前期调查“轰轰烈烈”,后期研究“偃旗息鼓”,就成了“光打雷、不下雨”,失去了调查研究本身的意义。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事物的真相,抓住典型的、主要的东西,找到本质和规律,得出科学结论。把零散的、孤立的材料联系起来,力求从表象看深层、从苗头看趋势,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但仅仅解决我们解剖的问题本身是不够的。从点上破题寻策,在面上开花结果,是解剖式调研的效用所在、精髓所在。要在研究透“麻雀”的基础上,从着眼一个点,到综观一个面,深入剖析群众反映的诉求、“卡脖子”技术难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解决高频共性难题的方法,汇集各方面力量开展协同攻关,于典型问题中触类旁通,推动一类问题迎刃而解,推进难啃的“硬骨头”顺利解决。

  实现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的跨越,必须树立系统思维,紧盯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这个目标,把握好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做到解剖“麻雀”但不局限于“麻雀”。剖析典型问题后,既要立足当下,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改进工作的务实举措,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要放眼长远,深入分析一类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运用多个层面的“交换、比较、反复”,不断发现联系、探析根源,解决更多类似问题。夯实制度根基也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注重从制度上查缺补漏,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实现“完善一套制度,解决一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