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五大挑战
发稿时间:2013-03-04 00:00:00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约翰·奥布雷·道格拉斯在《社会研究》撰文指出,尽管近年投入不断增加,中国高校建设仍存五大挑战。即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贫富状况城乡、东西分化,就业市场,中国高等教育方法论,高校自主性和学术自由性。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华丽,吸引眼球,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送往国外大学学习。这种对比引发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约翰·奥布雷·道格拉斯在《社会研究》撰文指出,尽管近年投入不断增加,中国高校建设仍存五大挑战。
高等教育在中国面临的首要挑战来自经济社会的宏观变化,即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贫富状况城乡、东西分化。
一方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地区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高等教育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在5000万城市劳动力中,65%拥有城市户口,这批人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其他人则相反,“户口”制度等特殊因素决定了这些人接受教育和其他服务的可能性相对低。
第二大挑战来自就业市场。在中国及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中,人们对学校教育总是寄予很大期望,认为接受教育就能改变人生,总觉得接受教育时间越长、程度越深,带来的益处越大。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上大学成为更成功就业的代名词。这就导致大学毕业生过多,特别是“均质”毕业生过多;另外,政府投入大量金钱建设“研究型大学”,打造深入研究和学习特定领域的机构,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教育机构建设。
从就业市场的需求方来看,中国经济依旧以廉价劳动力型经济为主,不需要太多高学历人才,导致不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反而找不到工作;从供给方面看,学生又愿意集中在大城市就业,加之“海归”回国,就业压力不断增加。2012年,680万中国应届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四分之一的人未能及时找到工作。
第三大挑战在于改进中国高等教育方法论。
中国文化一个特点是学者倾向于解读、诠释权威,避免争论、探讨,害怕被批评,不想显示个性和独立思考,导致学术气氛不足。总体而言,中国学生把上大学看成是吸收的过程,是听众和从属,创新能力和思维活力不如西方学生。
从教授组成看,教师水平有待提高。75所教育部直属大学中,教授只占23%;其他大学中比例只有10%。从教学和研究方法上看,评价体系过度依赖政府教育机构。比如政府强制要求教师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的数量,以提高排名。但执行机构似乎忽视这种政策对学校和个人的影响。学术文章的剽窃率增加。
2008年,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一份研究认为,中国学术文章中31%涉及过高重复率,“令人无法理解”。对于中国学术文章引用率大幅上升,道格拉斯认定,大部分中国学者文章的引用源自中国国内大量新增学术刊物,实质增加有限。
高校自主性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另一挑战。
好大学需要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和相对灵活的机构独立性,要求更加平面化的机构分布,而非垂直权力构架。
在中国,尽管不少大学在进行改革、提高水平,几乎所有学校却都必须遵循教育部规定的特定必修课,而不像国际知名大学那样自主设立课程内容。不仅在教师评定上统一管理、强制标准,教育部在大学评估也采取自上而下、制定统一标准的办法,导致学校疲于应付适应标准条目。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后一大挑战是学术自由性有待提升。
学术自由是研究者和高校教师得以前进的重要因素。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特别是人文学者,其研究往往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领域,也会讨论许多社会问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更加自由、多元的大学应该处于时代大问题探讨的前沿。
中国大学在学术自由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一方面,不培养对人文知识有全面认识的学生;另一方面,不鼓励教师参与全球时代性大问题的探讨。道格拉斯认为,这种大学可在多领域领先,但整体看只是顶尖大学“追随者”,而非“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