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稿时间:2024-05-09 14:56: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梅珺淇、杨箫滢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此,需要在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理清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深化改革推动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赢得发展主动权。
从“新”和“质”两方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需要从“新”和“质”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新”指的是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新”锚定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强调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进一步提升我国自主自强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新”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构成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维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着力点和新的增长点。在这种意义上,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技术新突破、经济新发展、产业新升级的有机统一。
“质”是强调在坚持创新驱动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创新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而这种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这种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将通过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实现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产生新的更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可见,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在这一生成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带来的驱动能力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包括经济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就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因此,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要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推动生产力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可以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优化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依靠一系列制度和体制机制支撑。为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要按照“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发展要求,围绕创新驱动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国企改革助推新型生产关系构建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要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使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全面拥抱发展机遇,在更多细分赛道取得实绩与实效。
宏观层面。一是破除阻碍国有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打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出题者”和“答题者”作用,推动国有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原始创新等重大突破。二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企业间公平竞争与合作。要切实发挥国有企业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既要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又要加强企业间合作,以国有企业带动和促进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三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政学产研协同发力,推动形成颠覆性和原创性科技成果。
中观层面。一是加强总体统筹,增强区域间协同力度。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协同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积极加强区域间合作力度,打通国内循环堵点卡点,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培育产业发展土壤,推动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推动促进产业链融通发展。以共链行动等为引领,聚焦国有企业产业链间协作、与优质中小企业之间的融通发展,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的合作,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原动力,打造大中小企业有序竞合、融通发展的新格局。三是推动行业间创新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国有企业要积极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整合本行业上下游资源,联合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针对行业发展所需,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引导新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共同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微观层面。一方面,健全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架构。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是否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看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行业领域等具体情况,要根据不同规模、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动态优化企业组织架构,提升国有企业生产运营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国有企业要建立更加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中长期激励机制,使科研人员在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激发员工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