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如何谋深做实改革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4-04-10 09:19:13
二十届中央深改委第四次会议强调,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2021年以来,四川省达州市委坚定扛起全面深化改革政治职责,深入落实党中央和四川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将改革作为破解发展、民生与治理难题,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的“关键一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层次变革,为“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提供动能活力。达州改革紧贴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成为西部欠发达市域改革新范例。
一、站位全局谋改革,做实保障推改革
围绕国省重大战略进行谋划。对标党中央、四川省委重大改革部署,特别是围绕促进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四川赋予达州“一区一枢纽一中心”三大战略定位谋划推进重点改革任务,承接中省重大改革试点,使改革决策在巴渠大地执行更富创造力、落实更见成效。2023年达州拿下“项目投资综合考评、交通投资完成率、民营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粮食总产量”四个全省第一。
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谋划。全面贯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重要要求,聚焦“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和“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两大突破点,紧扣促进天然气、锂钾两大“万亿级”资源高水平开发与就地转化,统筹能源资源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谋划实施了一批原创性、差异化改革,着力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级产能基地“主阵地”、全国第三个百万吨级钾盐资源基地、600万千瓦时总装机容量高效清洁能源基地和469万亩“森林钱库”,因地制宜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围绕改革激励和改革督察进行谋划。坚持正向激励与传导改革压力相结合,在正向激励方面,做到“三个全覆盖”,即:市、县(市、区)全覆盖设立全面深化改革专项资金、每年以党委名义通报表扬一批全面深化改革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每年以党委办公室名义评选表扬“改革创新四个十佳”(十佳改革创新品牌、十佳改革创新成果、群众满意的十佳改革创新实事、十佳改革创新小专班);在传导改革压力方面,建立“改革体验员”制度和改革督察长效机制,“高频率、小切口、大影响”地开展改革督察,通过改革督察通报、公开曝光、组织约谈、有关责任人向同级党委深改委作情况说明等方式,传导改革压力、打通改革堵点、倒逼改革落实。
二、坚持问题导向和破题指向,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达州市委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
针对“工业大市”大而不强,缺体量、缺龙头、缺集群、缺效益、缺创新、缺后劲“六缺”问题,坚持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从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上“落子”,审时度势作出达州高新区扩区调位、新设达州东部经开区的重大改革部署,实施“双园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达州高新区作为四川省20个省级高新区代表纳入四川省委深改委首批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在促进资源高水平综合利用、打好产业培育攻坚战方面取得重大成绩,有力做强了达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下功夫解决国有企业“小散乱弱”等突出问题,坚定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国有企业从运营基础设施向支撑“双园驱动”发展战略转型,完成了市属国有企业“三级架构”改革和国企子公司撤销整合,组建达州市高新科创公司、达州市产业发展公司定向服务达州高新区和达州东部经开区,为做强工业制造业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招商引资事前评估评价难,导致“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低”等问题,创新推出招商引资项目事前评估评价机制提升招商引资专业性和精准度专项改革,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实效。2021年以来,成功引进11个百亿级制造业“链主”项目落地建设,总投资达1491亿元,在2023年2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投产基础上,2024年再增加3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投产,为“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打下决定性基础。
针对工业用地存量严重不足、前期工作缓慢,导致项目落地难等突出问题,创新重大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试点,推动重大战略投资者“早签约、早建设”;针对全市产业发展资金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差等问题,创新设立重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改革试点,助推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针对行政化管理与运行,造成开发区效率优势损耗严重等突出问题,创新为市直园区“减行政事务”专项改革,构建市直园区“轻装上阵”的外部环境;针对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中标准不一致、尺度难把握等问题,创新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审计发现问题容错纠错机制改革,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制度,为改革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被四川省委深改委评为“2022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等瓶颈,率先推动“县县单设科技局”,在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方面攻坚,2023年全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近5年总和,总量跃升至四川省第五、川东北第一。创建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经重庆市科技局、四川省科技厅联合批复建设,实体化高效运营,在科技创新上实现从“爬楼梯”向“乘电梯”的重大转变。
在四川省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中,达州市委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推进,构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1+2+3”监管体系,突出党委领导,凝聚部门合力,坚持办案引领,强化精准突破,形成立体作战态势,打出了“痛感”和“声势”,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有力净化了政治生态,得到四川省纪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针对各行各业的市场主体在行政许可中面临的“许可事项多、不知办什么;许可部门多、材料重复交;受理不集中、办事多头跑;核查不集中、现场多次检;审批程序繁、快速办理难;准营证件多、准入难准营”等突出问题,达州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为核心,推行行业综合许可“一业一证一码”改革,将各行业、各业态的诸多行政许可证集成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准营、全域通用”。
三、践行“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小切口、大纵深”抓实微改革,让改革成果可感可及
达州市委大力倡导“有解思维”,将微改革作为市、县(市、区)党委深改委一项固定工作,要求“去机关化、去行政化”,抓现场推进,求现实效果。各级各部门坚持把问题找准、把情况摸透,坚持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着力打通“痛阻难堵”、解决“急难愁盼”,干成了一批想干的大事,办成了一批难办的急事,做成了一批该做的好事。
针对农贸市场“脏乱差臭”老大难问题,推动达州主城区21个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并不失时机推出一系列“接地气、易操作、可考核、能追责”的改革举措,做好农贸市场综合管理“后半篇”文章,农贸市场由“脏乱差”变成了“洁齐美”。
针对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迁移后留下的办公用房闲置无用、缺乏维护管理、“脏乱差”问题,推出“主城区闲置办公用房(资产)弥补社区公益性场地不足微改革”,建成了一批“共享食堂”、老年活动室、“健康小屋”、社区舞蹈室等居民喜爱的公益性场所。
开展达州主城区零碎闲置地、边角地改造惠民停车点和便民充电棚微改革,推行“国有企业+社区”共谋共建共管模式,新增了一大批惠民停车位和便民充电桩、配建了一批居民休闲设施,有效缓解了周边居民“停车难”和“充电难”,美了环境,乐了群众,昔日“脏乱差”的闲置边角地,成了国有平台公司的优质资产。
推出“重度肢体残疾人‘多部门上门鉴定+’行动”,在四川省率先构建残联、民政、卫健、教育、住建、人社等部门以及乡镇(街道)联合实地办公机制,现场鉴定、现场办证、现场开展辅具适配和重残补贴服务,鉴定时限、办证时限由以前“无限期”缩减至5个工作日,重残群众“一步都不跑”,证件、补贴、辅具“一次送到家”;推出“‘银发食堂’破解舌尖‘养老难’”微改革,探索构建“公建民营”和“五个一”筹资模式,解决“老有所食、食有所安”问题,每天为老人提供就餐或送餐上门服务;推出“提振就业信心流动商贩‘定时定点定项目’经营微改革”,改变将商贩“赶进”摊区的简单做法,精准识别困难群众,专选繁华地段设置摊区,“摊区长”+“积分制”管理,有效缓解了疫情后就业压力、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升腾了城市烟火气,撑起就业难家庭生活的希望;推出“为郊区学校、企业开通‘定制公交’微改革”,坚持“公益性+经营性”,探索个性化服务新模式,“点对点”解决偏远学校师生、工业园区企业员工“出行难”。
聚焦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推出“城乡居民参保登记‘零跑腿、一站结’”微改革,推动县(区)、乡镇(街委)、村(社区)3级医保服务体系建设,解决部分群众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在线上参保或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造成的参保“登记难”和“报账难”;在四川首推“市域内公交卡互联互认互通”微改革,实现一张公交卡坐遍全市公交畅通无阻,市、县两级同享5类优惠政策,全覆盖补齐公交线路便民“招呼站”,优化线路、延伸站点,“车来了”微信小程序上线,把实事办到了群众“赶车、等车、乘车”的心坎里。
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达州市委始终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万难有解”的精神状态对待发展之难、民生之难、治理之难,全力谋划新一轮改革,主动“变角度、变思路、变方法、变路径、变模式”,着力找准“待解”之题、攻克“求解”之坚、落实“解决”之事、确保“真解”之效,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
(地方改革创新研究院课题组 达州市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