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文章

张掖市破解“四难”问题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多元转化

发稿时间:2024-06-06 14:23:44   来源:张掖市委改革办  

  张掖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建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为目标,按照“摸清本底、设计路径、搭建平台、探索交易、加速转化”的思路,建立“资源核查—价值核算—开发交易—反哺产业、生态”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构建“一组一院三中心六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领导小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院,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审核认证中心、交易服务中心,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经营开发、交易、价值使用、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组织体系,努力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拓宽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一是加强调查监测核算,着力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问题。把监测核算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科学核算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加强调查监测。全面开展林草、农田、湿地等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形成全市生态产品项目本底库。推进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和审核认证体系建设,积极申报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和审核认证国家试点。建立核算体系。联合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建成生态产品总值(GEP)自动核算平台和核算展示平台,做到核算数据在线填报、核算过程自动完成,实现生态资源智慧化、可视化、便捷化管理和动态价值评估。科学核算价值。完成2021年度全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GEP总值2339.41亿元】,发布《张掖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和六县区GEP核算报告,形成“1+6”核算成果。全面启动2022年度全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强化人才保障。选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党组书记、院长冯起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宋晓谕研究员团队作为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家团队,聘请24位省内生态领域专家学者、柔性引进40名省内外高端专家人才、抽调9名专业人员组成“绿色智库”,为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核算和价值多元转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是创新金融支持力度,着力破解生态产品“难抵押”问题。探索开展生态产品质押担保、绿色金融、绿色保险等工作,推动生态产品可质押、可融资。开展质押担保。将企业碳汇预期收益权、生态产品资产等作为质押物,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科学测算其生态产品价值,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生态贷”“碳票”“GEP贷”等金融产品,首笔300万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林权”质押贷款、100万元“GEP质押+信用担保”贷款相继落地,填补了全省生态产品质押贷款方面的空白。发展绿色金融。制定绿色项目清单,确定市级绿色项目107项、申报省级绿色项目27项,积极协调对接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全市57项绿色项目获得贷款授信,授信额度达283.9亿元,为甘州南滩30万千瓦光伏发电等26个新能源项目发放贷款31.54亿元。2023年全市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36.43亿元,较上年增加38.95亿元,同比增长39.96%。推进绿色保险。建立绿色保险保费补助机制,引导保险机构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体系,助力生态保护、支持绿色产业发展。2023年,全市投保森林保险1330万亩,保险金额66.5亿元,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43户,保险金额4534万元。

  三是注重推动开发交易,着力破解生态产品“难交易”问题。把开发交易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持续在“建平台、扩容量、促交易”上下功夫。搭建交易平台。注册成立碳汇通生态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全市碳汇、生态产品资源资产开发运营管理。依托黑河水电西部碳汇公司,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一期工程上线农村产权、水权、碳普惠等板块,逐步将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列入交易范围。做大碳库容量。在实施“双重”规划、国家储备林、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重大生态项目中融入碳汇思维,形成“碳汇+国家储备林+草原生态治理”等“碳汇+N”林草生态建设模式,多渠道提升林草固碳能力。2023年全市完成营造林32万亩,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11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253万亩,甘州区、临泽县2个EOD试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投资11.76亿元,“绿量碳量”持续增长。推进生态产品交易。在全省率先完成35万亩造林碳汇、400万亩草原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实现净收益7450万元,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实现林业和草原碳汇项目均开发成功的市州。加快推动清洁能源项目绿证交易,全市签发交易绿证189万张,到账收益143万元。对2012年以来全市林业碳汇资源开展摸底调查,进一步完善数据资料,做实做细CCER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林业和草原一期VCS项目第二核查期监测,积极开展草原二期VCS项目第一核查期碳储量监测,力争年内开展项目减排量签发。

  四是加快促进价值使用,着力破解生态产品“难变现”问题。树立“取之于生态、用之于生态”的价值理念,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互促共进。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利用林草碳汇收益资金,设立以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全省首个10亿元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首期1.7亿元的基金实现挂牌首发,重点支持发展农林、文化旅游、数据信息等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发展。推进碳普惠发展。赋予捐助造林企业碳汇收益权、冠名权等权益,打通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碳汇建设通道,吸引省内外企业募捐资金600多万元,建设示范基地1200亩,探索形成“碳普惠+募资造林”模式;探索开展经济林木认养认建活动,打造“我为‘双碳’做贡献”公益碳汇造林基地。建立碳账户制度,确定中船风电等14户生态企业名录,依据企业碳排放情况确定授信贷款额度;依托甘肃银行手机银行注册个人碳积分账户1.5万个,通过非现金支付、电子政务场景应用,获得碳积分兑换小额还款金、免息券等权益。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积极开展“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多元生态补偿机制,六县区及山丹马场全部列入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补助范围,肃南县入选全国50个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扎实开展黑河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试点工作,建立全国首个内陆河流域水生态横向补偿机制,4个县区列入试点范围,累计争取省级奖励资金4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