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本刊
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出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刊期: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0-1874/F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7-2660
编辑部电话:010-68457937
编辑部邮箱:qyggyfz@126.com
›› 期刊介绍
《企业改革与发展》(国内统一刊号:CN10-1874/F)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智库型月刊。期刊编委会汇聚四十多位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的有识之士,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彭森同志担任编委会主任。 [更多]
›› 公众号
›› 期刊征订
本刊特稿
宏观大势
政策解读
封面专题

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助推农业现代化

姜玉婷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食物消费为出发点,以营养健康的食物需求为导向,引导食物供给体系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研讨会提出,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遵循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实践逻辑,做好准备应对未来食品发展遇到的挑战,进一步全方位拓展食物资源,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业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第6期 [查看摘要]

新蛋白:生物经济赋能大食物观

李佩莹 陈锦慧 梁烨诗 刘芳

食物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也是连接人类与自然、健康与可持续性的桥梁。新蛋白食品,作为生物经济时代的新兴产物,正以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和可持续属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食物观念,同时也在推动着大农业的转型与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新蛋白食品如何在大食物观与大农业观的指导下,通过生物科技赋能,构建更加安全、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第6期 [查看摘要]

以绿色营养健康食物系统 引领农业食品创新发展

董志忠

加强绿色营养健康食物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意义,应引起高度重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慢性病、老龄化、粮食安全及碳排放增加的挑战,需要建立绿色营养健康食物系统加以应对。归根到底,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食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广大消费者能吃得更加营养健康。

第6期 [查看摘要]

推动现代生物技术赋能大食物观

韩祺

随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科技创新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大食物观对资源多元化、全链条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过程可持续和绿色化的需求更加突出,迫切需要研究制定生物技术赋能大食物观发展线路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实施新型食品消费培育工程,注重资源保护和安全风险防范,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有力支撑和引领新一轮食物生产和消费革命。

第6期 [查看摘要]

基于大食物观的生物技术发展建议

罗云波

在当前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发展生物科技对于确保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生物技术内涵丰富,其中,基因编辑技术与合成生物技术对践行大食物观重要思想以及对农业和食品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6期 [查看摘要]

中国食物结构战略调整和大食物观的演进

梅方权

中国的食物安全和食物营养结构改善,正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支持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以确保食物安全,继续调整农业和食物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的健康,支持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发展。

第6期 [查看摘要]
改革发展

构建提升中小企业 发展韧性的体制与机制策略

陆岷峰

中小微企业在促进就业、科技创新和税收贡献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它们面临政策、法规、融资、市场和技术创新等多重发展障碍,导致高死亡率和经济增长动力减弱。构建提升中小企业发展韧性的体制与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动力,还将对社会就业和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6期 [查看摘要]

“管资本”体制下国企改革深化提升新视角

郝治军

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当下,公司治理问题成为实现“管资本”转型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公司治理理论入手,探讨“管资本”体制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深化提升的新视角,认为重点在于探讨如何在平衡经济效率和满足广泛利益相关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分析了“管资本”体制下国企治理的新动向与当前国企公司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全面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率、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新路径。

第6期 [查看摘要]

“双新企业”:国有车企 切入颠覆性赛道的模式选择

白让让

国有大型汽车集团通过与民营企业建立合资合营企业,解决国企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效投入不足、产品竞争力缺失和经营理念保守等问题,已经成为它们切入智能网联汽车赛道的新组织模式。国有企业与民营高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和造车新势力等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混合所有制新能源汽车运营企业,这种双新企业具有参与者的能力、资源和动机差异明显,国有资本居于“从属”地位以及竞争合作关系并存等特点。本文分析了相关企业的初步实践后,提出了构建和完善这种新型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6期 [查看摘要]
产业研究

战略升维模型赋能中国科技企业“穿越周期”

王玥

在不同技术周期中遇到发展瓶颈的科技企业,都会面临穿越行业周期的问题。在此种情况下,企业通过战略升维模型的“点—线—面—体”实现升维,运用“四种驱动”和“两个战略关键时刻”逐步生长。同时,通过隐形支撑力(价值观和领导力)确保战略支撑和有效执行,即可穿越行业周期,打破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壁垒,形成新的增长曲线。

第6期 [查看摘要]

东北地区劳动力供给 持续减少对制造业的影响及对策

张厚明 关兵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总量不断减少,人口少子化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流失规模逐年增加,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减少,这导致东北地区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用工荒与人才匮乏进一步显现,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此,应出台实施更加优惠有效的人口政策,提高制造业劳动力供给数量与质量;科学编制人才发展战略,实施“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政策并举;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第6期 [查看摘要]

传统产业升级、高科技产业创新与 产业链安全的先立后破

吴垠

中国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是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让各省市结合实际情况前瞻性、合理化布局产业创新赛道,避开“所有的领域都想创新争先”的铺摊子布局思路。二是要把平台汇聚创新要素与市场激发创新潜能两者结合起来,以发展促安全,以平台保安全。三是要通过数字人工智能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方式,培育成果转化的快捷通道,形成数字化的产业链安全系统网络。

第6期 [查看摘要]
海外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