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与展望
马海涛 姚东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什么是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经历过哪些历程?何为当前新一轮的改革发力点?围绕以上问题,本刊特别邀请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姚东旻,共同聚焦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教训,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并提出具体的思路指引与改革路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什么是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经历过哪些历程?何为当前新一轮的改革发力点?围绕以上问题,本刊特别邀请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姚东旻,共同聚焦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教训,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并提出具体的思路指引与改革路径。
总体上看,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积极,从对当前形势研判、明年工作目标、政策基调、工作方法论等层面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有利于增强和夯实明年经济持续回升的动力。本文就如何具体理解我国经济整体态势及内外部困难,并就如何扩大内需、化解风险,理解积极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2023 年,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后劲仍较薄弱,加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尚难以根本改观, 新冠疫情后续影响仍未完全消除,这些因素决定了2024 年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将更多有赖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因此,本文建议加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提质提速。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促使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新国企加速涌现。需要注意的是,诸多改革还有深入推进的空间,在打造中国特色现代新国企中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未来需要以实现功能使命新、创新动能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国资监管机制新为着力点,以更高站位、更强责任、更大力度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新国企,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
2023 年是国企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在此之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展望2024 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以高起点、高质量开局,突出抓好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功能性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展现其战略功能价值,着力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四新”现代新国企。
民营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民营经济理论,一方面,要破除传统思想理论中的种种障碍;另一方面,要系统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民营经济理论。展望2024 年,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善以及我国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落实,预期民营经济人士将信心显增,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将重拾增长态势,从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回升向好。
民营经济是最有活力、竞争力的经营主体,是当前稳经济、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非议和质疑一度重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的出台,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对质疑民营经济、打击民营经济信心的响亮回答。消除对民营经济的诸多质疑,仍需要继续在理论上、政策上、法律上和实践中做出不懈努力。
2023 年,我国工业经济克服重重困难,整体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展望2024 年,虽然全球经济依然低迷,但是我国不断增强的出口新优势将带动出口小幅增长,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将加快修复,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投资将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工业增速有望回归潜在水平,全年经济增速达4.5%。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仍需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外部风险挑战,积极破解有效需求持续不足、新旧动能接续不畅、企业经营依然困难等突出问题。本文建议强化需求牵引应用主导、坚持传统新兴双轮驱动、持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精准施策持续助企纾困。
近年来,中美经济均呈现“两低一高”的运行状态,美国是经济低增长伴随低失业、高通胀,中国则是经济低增长伴随着低通胀、结构性高失业率。我国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主要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四个方面着手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下一步的稳增长要管控好三大挑战:一是预期引导,二是风险防范,三是大国博弈。
本文深刻分析了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新趋势新特征,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中速收敛,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集聚度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拐点叠加出现。本文提出应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城市转型、绿色发展四个方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活发展新动能。
美国经济的表现是影响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的重要变量,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口需求收缩、货币政策变化两方面。本文建议从稳住中小外贸企业和外资企业、稳住“新三样”等优势出口产品、稳住中欧班列等我国特色出口通道、稳住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市场四方面入手,降低美国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本文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债务和全球的未来与产业链重组五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全球经济的走势,指出全球经济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衰退,通货膨胀持续、债务规模增大、利率上升、财政状况恶化等是造成经济走弱的主要因素。对于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国的情况各不相同,相比而言中国的情况是最好的,中国经济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潜力。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的大趋势,一方面释放了人工智能的需求空间,大模型的应用推广正在加速商业变革;另一方面,顺应了大语言模型的技术变革,在供给端改变了技术创新的应用范式,释放着新质生产力。同时,数字经济和AI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也从供需两端推进宏观研究的数字化转型,带动研究变革。因此,利用海量数据和大模型等数字科技,来窥探宏观经济发展的新脉络和新趋势,已经变得非常必要、非常紧迫。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建设周期长,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实施一年多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深入人心,成为政产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以往推进落实过程中存在发动不充分、发力不强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随着系列举措陆续推出,自2024 年开始,这一局面将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