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央企高质量发展水平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王彤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国资央企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关乎全局和长远。央企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现代化水平、改革赋能实效以及党建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国资央企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关乎全局和长远。央企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现代化水平、改革赋能实效以及党建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法治政府应该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法治政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这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中国法治政府的逻辑起点,是双重使命,既要限制政府公共权力,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又要积极促进公共政府履行职责,变成有为的政府。
中国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回顾过去,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展望未来,中国改革特别是市场化改革仍将是我们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推动中国经济加速复苏、稳定增长的关键一招。在新一轮改革中,必须从思想、制度和工作方面做好准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本文提出,应以聚焦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近年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冲击以WTO 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WTO 在贸易谈判、政策监督、争端解决等方面陷入困境,改革亟待进行。作为中国实现全球贸易利益的最佳多边平台,WTO 的改革前景将深刻影响中国的经贸利益与战略定位。美欧作为WTO 改革的两大关键参与方,其立场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总体来看“同”大于“异”,对WTO 改革前景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对此,我国应准确研判并积极应对。
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错位和逆全球化潮流双重挑战,需要破浪前行。短期来看,应采取适宜的宏观政策,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提振市场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长期来看,面对西方“去风险”的政策导向,我国必须坚定信心,有效施策,以强韧的国内需求、完整的国内生产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对企业和外资的吸引力,弱化所谓“脱钩断链”的效果。
黄山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创新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坚持以系统理念、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为指导,探索形成乡村运营的“村落徽州”模式,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动能。
面对乡村振兴中的缺资本、缺人才、产业支撑薄弱等问题,企业家代表们从一线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提出应围绕当前乡村发展迎来的诸多机遇,如创新技术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融合机遇,新的消费趋势机遇及国内外政策扶持机遇等,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数字农人是以数字媒体为工具,通过内容生产持续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内容提供者。与传统农民不同,他们以数字媒体为生产工具、以内容生产为基本活动、以粉丝资源为首要资源并创造显著的社会价值,同时具有良好的数字技能、持续的创新意识和坚韧的精神品质。技术和组织(包括平台和政府)赋能共同驱动数字农人的成长。数字媒体技术使数字农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内容生产与传播,进而为其获取和利用粉丝资源、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提供了可能。平台和政府则为数字农人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体并实现价值创造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可能向现实转化。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是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落实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从时代背景来看,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需要。从现实实践来看,当前我国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仍存在小农户家庭经营难以深度融入农业全产业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存在诸多短板、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待优化等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以及助力农村新质生产力形成等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融资渠道相对匮乏、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农业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与农业产业人才相对稀缺等问题。因此,为壮大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助力乡村振兴,务必要完善融资政策,加大信贷支持;规范土地交易市场,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强化对农业服务的认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注重人才培养,促进职业农民的培育。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中),形成人口收入结构的橄榄型社会将是现阶段共同富裕目标的行动重点。当前扩中可结合提高低收入群体(提低)这一路径,瞄准重点人群做增量,精准施策,而提低的目标人群则是农村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本文围绕乡村振兴作为“提低、扩中”路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抓手,基于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适用于我国当前实际的政策建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更与农业安全紧密相关,是当下乡村振兴实践的关键内容。研究梳理当前乡村经济发现:我国乡村大多仍以基础农业为主,非农经济融合度较低,多地探索庄园模式、文旅模式也很难推广,乡村产业发展整体层次较低。与此同时,已深度老龄化的乡村又将面临着“接班人”断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基于此,研究提出主要对策: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二、三产为辅的可持续经济结构;兼顾粮食生产与高附加值农业培育;积极引进农业科技、完善农业基建、培养农业人才、健全农业服务;不断完善企业下乡、年轻人返乡的制度政策。
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同配合。要在把握“多数和少数”“市场和政府”“放松和管紧”三大关系,准确认识民营企业创新“三位一体”特征的基础上,推动全社会创新生态的优化。要以体制机制的确定性强化民营企业捕捉创新不确定性的坚定信心,以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强化民营企业竞逐高质量创新的持久恒心;协同发力,营造民营企业能创新、敢创新、想创新的良好生态。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改革发展中国国有企业的重要努力方向和必然成果要求。只有培育壮大一批能屹立于全球市场竞争之林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及中国式现代化才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只有创造性地突破上述瓶颈掣肘,克服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始终确保自身在前沿技术领域不受制于人、不处于被动地位,才有可能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实现自身生产经营地位的不断攀升,并最终成长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