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促转型 加快推动重要改革举措
刘世锦为实现稳增长促转型,本文认为应抓紧推动基础性且具扩张性的重要改革举措:与扩大消费需求相适应,加快以进城农民工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第二轮城市化浪潮相适应,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积极探索、有所突破;与稳预期稳信心相适应,把按所有制对企业分类,改为按所有制对投资者分类。同时,在国家顶层设计指方向、画底线的前提下,要减少行政干预,把市场化法治化治理与提升地方和基层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结合,为增长潜能的充分涌流创造条件。
为实现稳增长促转型,本文认为应抓紧推动基础性且具扩张性的重要改革举措:与扩大消费需求相适应,加快以进城农民工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第二轮城市化浪潮相适应,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积极探索、有所突破;与稳预期稳信心相适应,把按所有制对企业分类,改为按所有制对投资者分类。同时,在国家顶层设计指方向、画底线的前提下,要减少行政干预,把市场化法治化治理与提升地方和基层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结合,为增长潜能的充分涌流创造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需求端虽不乏亮点但总体持续偏弱,经济下行压力挥之不去,伴随内需不足和通胀走低,并与市场信心不足与看空预期形成互动。总需求持续偏弱在国内派生与宏观景气度偏低相联系的一系列困难,在国外则表现为追赶减速并为“见顶论”之类观点提供借题发挥的素材。因而亟须针对宏观供强需弱的现象与成因,在继续提升供给的同时着力破解多年总需求偏弱难题,赋予中国经济“光明论”更为坚实的实证基础,并证伪中国经济追赶的“见顶论”。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个别领域,我国处于国际上的领先地位,然而就整体水平而言,我们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1~2 年的时间。美英等西方国家还是领跑者,我们只是跟跑者。这种差距将很快成为生产力的差距和经济实力的差距。这种状况不仅决定当下经济实力的比拼,而且将会决定一国的发展走向和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国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一招,舍此别无他途。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先进制造业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竞争焦点,助力我国从“制造力”跨步到“智造力”。本文通过梳理先进制造业发展脉络,对比国内外发展现状,尝试分析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提供相应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处于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推广、智能化制造示范阶段。这三个阶段在并行推进,我国在应用层面已经赶上全球发展的步伐。但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要推动它,应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聚焦三大重点方向:一是智能制造场景模式推广;二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攻关;三是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用40 年的时间在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打下了重要的人才基础、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研发体系,科技水平实现从追赶到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在大国重器和超大工程建设领域,中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一道史无前例的、靓丽的工程风景线,但是,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新产业的培育壮大与传统产业的质量提升这两个方面潜力都很大。此外,好的营商环境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只要持续努力,不断形成和巩固在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发展环境,以自身环境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就不仅能够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也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创新性论述。本文就新型工业化中几个普遍受关注的战略任务,结合当前状况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新经济的新业态、新引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共识和行动。
绿色供应链是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全产业链上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倒逼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同时,中小企业供应链建设也是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以应对绿色技术贸易壁垒的基本路径。本文分析总结了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面临的主动性环保责任缺失、技术和资金短缺、绿色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以及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绿色低碳意识薄弱等四方面挑战,提出了平台构建、技术改造、金融覆盖和标准规范等四大创新路径,以加快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
绿电交易满足了生产清洁用能的需求,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绿电交易行业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
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运用《国家统计年鉴》(2022 年)相关数据,比较规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在资产负债率、费用率及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以及资产、营收、利润占规上总体工业企业比例的变化情况发现,2015 年后,国企表现出更大的韧性,经营效率明显提升,但与私营企业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一是按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优化国资布局;二是以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三是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实现核心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趋势不断加速,2022 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这也将进一步增强产业链韧性,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同时,数字经济也促进形成众多新型产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推动企业用工管理模式的转变与用工管理手段的数字化变革。
本文以AI 宏观发展视野,聚焦OpenAI 发布系列产品带来的影响,深入剖析全球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呼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建立自己的AI 通用大模型底座及约束体系。同时,结合产业发展态势,更新了“六要素”观点,提出“构建健康生态”“价值观对齐”等关乎产业未来的AI 发展关键词,以驱动中国AI 健康、有序、安全发展,为全球人工智能注入向善之力。
本文根据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要求,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公司落实改革要求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应从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支持能源资源布局、织密风控廉洁网络体系、打造数智化财务公司等五条路径,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供应链数字化是支持以客户为核心,以全要素、全过程为对象,以供应链平台化、数智化为核心能力的整体协同为目标的综合体系数字化转型,大大提升了供应链高质量管理和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应加速推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鼓励和支持供应链数字化龙头企业的开放与整合,通过供应链数字化为工业/ 产业互联网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将供应链数字化作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契机,通过有组织的创新克服供应链数字化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