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的中国开放战略
郑永年如果中国不想错失AI 时代,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放,开放,再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要从规则、标准、管理方面入手,第一要与世界规则接轨;第二要“走出去”,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第三,要人才开放,尤其是要给科研人员足够的自由度,激发人才动能。本文认为,应深刻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短板,抓住历史机遇,在AI 领域奋起直追。
如果中国不想错失AI 时代,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放,开放,再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要从规则、标准、管理方面入手,第一要与世界规则接轨;第二要“走出去”,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第三,要人才开放,尤其是要给科研人员足够的自由度,激发人才动能。本文认为,应深刻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短板,抓住历史机遇,在AI 领域奋起直追。
今年以来,随着促进经济恢复回升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积极变化,整体经济正在回升向好,但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后劲仍显不足。面对下半年仍比较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实现下半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任务,尚需做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要关注主要经济指标的两年平均增速的变化,更加及时准确判断经济运行趋势;要有采取更大力度政策措施应对冲击的思想准备;要抓紧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要把扩大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让财政政策加力提速;货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部署。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如今我国文化科技的应用整体呈现出在虚实共生、视听多维、商业创新、跨界应用等方面的趋势;虚拟制作技术、数字人、3D 数字建模、游戏引擎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数字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切实改变人类生活。
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广告产业体系在逐步转向以数据资源为支撑的数字广告产业。推动数字广告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以下深层次结构问题:信息孤岛、数据割裂阻碍全行业数字化转型,虚假违法广告、直播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亟待解决,数据造假、侵犯数据隐私等问题扰乱市场秩序,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给广告业带来抑制效应和分流效应等。对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求助力数字广告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文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双提升”、产业转型和居民消费“双升级”、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双机遇”,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巨大市场空间。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原创能力不足、市场环境不优等问题,建议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支持研发原创和人才培养,完善市场监管和优化环境,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然而,这一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面临内容质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国内市场份额收缩、国际贸易保护等不同方面的压力。如何在未来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环境,继续将数字文化产业出口做大做强,也是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要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显著的经济增长极,作为当前全球第一数据资源大国和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面临由大转强的关键时期。面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全球战略竞争,应不断加强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引导数字内容产业细分化、深垂化,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国有文化企业的使命担当;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不断加强市场监管与政策扶持,优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环境,多管齐下推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振产业效率,增强竞争实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经历了持续稳定的飞速发展。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竞争压力。本文从中美竞争、地区冲突、单边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新挑战,并通过对当下国际形势的重新研判,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新形势下,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对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加强国 有企业党的领导意义重大,对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加强内部监督体系建设的现实 意义,深入剖析当前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探索内部监督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方法,进一步促进监督成果转化为企业治理 效能。
国企民企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在新的发展阶段,二者将产生共生共济、共进共荣的崭新局面。推进国企民企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可在企业、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等多个层面构建国企民企共生共济共同体。
近两年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估值水平显著低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现象受到较多关注。价值低估固然有国企自身的原因,然而,国企估值并非一直低于非国企,双方估值水平曾长期持平,甚至有时国企更高。只是近十余年来,国企估值才开始持续低于非国企。因此对国企问题的探讨不应局限于国企当下,更应审视制度环境变迁对国企的影响。本文指出,三个外在因素的影响同样构成了近年来国企价值低估的重要原因,一是政府“隐形担保”下,国企债权融资 成本持续下降;二是国资监管部门鼓励整体上市的思路下,国企主业多元化程度持续上升;三是国有股东股权流动性弱,使得资本市场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紧密关联和高度协同的。当前,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组整合、“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剥离等方面加快推进,有力推动其朝着世界一流企业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未来,还需围绕增强活力、创新力、引领力、治理力、影响力等,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重要体制机制保障。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微观上关联到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宏观上关联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本研究反思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建设法律与政策、保护与保障、建立与健全、改革与改进等路径,创新法律规范、法律规则、法律监督、法律援助等机制,以期实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目前,制造业、实体商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民营企业仍主要面临劳动力、材料物流、市场营销等成本压力。民企也应清醒认识到,成本抬升有一个时代和形势的必然。但从企业运营实际和经济发展大局来看,有必要降低企业成本。本文针对在相关扶持政策频出的情况下,企业仍然面临较高成本压力的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破解降成本难题的对策建议。
近十年来,东部沿海工业企业出现的“招工难”和“用工荒”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有逐渐向中部地区蔓延的趋势。但总体上看,工业企业用工难,主要属于结构性矛盾。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时代思路。
初创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其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城市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初创期企业融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本文在总结政府拨款、间接融资以及风险投资三大资金来源对于初创企业融资支持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梳理世界各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