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20 重点议题变化看新一轮外部失衡
卢锋 李双双 石先进 潘松李江近年来我国外部顺差较大幅增长,经济运行面临新一轮外部不平衡。本文通过分析新一轮顺差失衡及争端的发展趋势、回顾G20 外部失衡对话历史及认识借鉴,得出两点启示:一是G20 既有进步意义也有局限性,对其应辩证看待并采取两手应对;二是G20 对话涵盖失衡和产能问题可谓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对此可中性看待、积极参与并发挥能动影响,无需特别抵制。同时,为我国接下来应对相关形势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我国物流在仓储、运输、包装、科技等多个环节取得了卓越成效,但在绿色仓储水平、绿色运输能力、回收物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提出:政府层面应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绿色物流发展的规划与引导;企业层面应在仓储、运输、包装、逆向物流、平台等多个环节发力,加快绿色转型;行业和社会层面应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物流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国汽车产业产销规模世界第一,正处于绿色化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绿色化全球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建议增大鼓励和支持自主研发及创新技术的政策力度;制定并实施更为稳定和长期的绿色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给予企业明确的发展预期;强化碳排放与新能源产业联动机制,引导汽车行业的绿色化;坚持开放合作和知识产权战略,牢牢掌握核心技术;重点解决供应链短板、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增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国际竞争力。
绿色产业的持续壮大和快速发展,是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并拓宽其价值实现路径,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从产业链、创新链、制度链三个方面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绿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要有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必须完善市场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三点建议。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的有机组成,也是绿色创新和绿色转型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对实现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以及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主体,应发挥国有企业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优势;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通过集成创新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发挥公共财政的绿色引领作用;为城市再生资源回收设施提供用地保障;发展城乡有别的循环经济模式。
绿色金融是我国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重要一篇,多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部署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工作,以支持全社会绿色发展,更好释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带来的增长机遇。本文通过分析绿色金融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以“碳”要素为核心增强产融联动、以“信息披露”为抓手增强产融对话、以“多层次市场建设”为依托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以“风险管理”为要求筑牢风险底线四个牵引产业绿色发展的未来趋势。
近年来,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产业规模发展迅猛,绿色低碳转型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契机。预计到2030 年,绿色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0%,将达15 万亿元。本文通过对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的梳理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对绿色产业发展重要作用的分析,提出我国绿色产业发展面临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政策配套需完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指出绿色服务产业的领域扩展、产业技术升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意义。同时,为实现环境社会治理和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应找准创新规律、找准创新赛道、找准自身定位,在科技创新中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在ESG 方面的表现不仅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国家经济绿色转型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上市公司ESG 信息披露现状,揭示了国有上市公司在现行ESG 信息披露中的问题和挑战,并基于企业实操角度对优化ESG 信息披露水平、促进国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对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应从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科技投入、科研组织、人才“引育用留”和“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五个方面来完善体制机制,以进一步调整优化科技力量结构,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国际科技实力较量的新战场,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新手段。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存在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新兴消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空域管理改革滞后等制约因素。建议抓住低空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焦科技、市场、产业、空域、安全等要素,强化法规政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市场培育、空域管理改革等支撑,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推动产业集聚,增强低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随着软件信息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劳务用工的需求持续增长,但相关企业的劳务外包管理往往伴随着诸多问题,面临若干管理风险。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劳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异同、劳务外包优势及软件信息化企业劳务外包现状,并从劳务外包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业务培训、日常管理、监管机制及实施指南等方面提出了合规建议。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将是贯穿“十五五”规划的一条主线。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根本的是要认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方向,在开放中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不能忘了传统生产力,不能丢开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热火朝天地一哄而上,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有目标、有规划地有序推进。
“十四五”规划中将文旅产业发展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数字化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家政策推动、消费市场需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均可体现文旅产业的数字化需求。本文结合“一部手机游云南”的项目案例,从数字化对文旅资源的保护利用与传播共享、游客文旅消费体验的改善、文旅企业及相关从业者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政府文旅产业治理能力提升的四大作用,揭示数字化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塑造我国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然而,当前我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面临创新主体、成果转化推广、要素供给等方面问题,亟须建立统筹推进体系、优化市场和人才环境、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最终实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纵向贯通,“产业引领、科技赋能、金融支撑”横向融合的循环新格局。